首页

第一美脚网站

时间:2025-05-29 15:16:33 作者:浙江文化观察: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 浏览量:71196

  中新网杭州5月28日电(林波)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。浙江省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,正积极探索“文化+科技”融合的新路径,而“文物+科技”的结合,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。

5月28日,杨建武接受采访现场。 (浙江省博物馆供图)

  “‘文物+科技’势在必行,我们必须积极响应。”5月28日,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、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杨建武接受专访时表示,科技创新正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能,而破解理念壁垒、搭建供需桥梁是推动行业深度融合的关键。

  当天,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学术研讨会之博物馆新业态“文物+科技”分享会在杭州举行。当下,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跃入公众视野,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。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

  首先,科技赋能文物保护,破解传统难题。

  杨建武表示,传统文物保护手段往往面临诸多局限。以文物检测为例,过去需要在文物本体上安装检测设备,可能对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。

  如今,这一难题正在被“破解”。

  譬如,浙江瑞邦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联合研发的“无接触检测技术”工具,可以在不触碰文物的前提下完成精准分析,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。类似的技术创新,正在修复、存储、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,让文物“延年益寿”成为可能。

  其次,数字技术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增强文化传播力。

  AI、VR、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,为文物展示提供了全新方式。人形机器人演绎古舞、AI复原历史场景、虚拟展厅沉浸式观展……这些创新手段不仅让静态的文物“动”起来,更以更生动、更互动的方式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,激发文化认同感。

  再者,科技助力文物“DNA鉴定”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近年来,随着材料科学和分子分析技术的发展,文物“DNA鉴定”成为可能。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、同位素检测、微观结构比对等科技手段,研究人员能够精准识别文物的材质来源、制作工艺甚至年代特征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尽管科技优势显著,博物馆领域的技术应用仍存障碍。杨建武指出两大痛点:一是部分从业者对新技术存在偏见,认为“奇技淫巧”背离传统;二是供需信息不对称,科技企业手握专利却难触达需求方。

  他呼吁通过行业平台建设打通壁垒,“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”。

  面对技术迭代加速,杨建武提出“主动拥抱”策略:思想上需认清科技是“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”,行动上则要持续学习更新。

  “博物馆人不能做局外人,唯有与时俱进,才能为文化遗产插上腾飞的翅膀。”他特别提到,从藏品管理到展览呈现,科技应延伸至博物馆全链条,形成系统性创新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西安通报地铁10号线事故情况:试验人员1死2伤

据了解,“外卡内绑”是指外籍来华人士将维萨、万事达卡等主要银行卡组织发行的境外银行卡绑定境内支付工具;“外包内用”则是外籍来华人士直接使用其在境外常用的电子钱包App进行支付。目前,来华可直接扫码支付的10个境外电子钱包包括:AlipayHK(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)、Touch'n Go eWallet(马来西亚)、Kakao Pay(韩国)、MPay(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)、HiPay(蒙古)、Changi Pay(新加坡)、华侨银行(新加坡)、Naver Pay(韩国)、Toss Pay(韩国)、 TrueMoney(泰国)。

用脚步丈量城市 2024南京马拉松金秋鸣枪起跑

“对于进入营房的日军,任何人不准开枪还击,谁惹事,谁负责”。国民党政府不准抵抗,沈阳城中的各级军官不敢抵抗,北大营的中国驻军不愿抵抗……震惊中外的“九一八”居然是在这种氛围中进行的。

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首办大湾区调解员培训课程

北京11月7日电 (记者 国璇)2024年是中国和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暨“中马友好年”。7日,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到访北京大学并发表演讲,他寄语北大学生,应通过传播知识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。

以开放促改革、促发展、促创新(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)

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,着力培育独树一帜的首发经济,上海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市场吸引力,逐步成为国内外品牌新品首发、首秀、首展以及开设首店的首选之地。据上海市商务委的统计数据,2018年5月至2023年12月,有超过4500个国际国内品牌在沪举办首发活动,引进了首店5840家(日均2.8家),亚洲级别以上首店超过80家,数量和质量稳居全国首位。

10月或将有1个热带气旋影响海南省

延安大学文汇山,有一座小小的墓园,《平凡的世界》的作者路遥安葬于此。在他塑像身后的墙上,“像牛一样劳动,像土地一样奉献”几个大字熠熠生辉。无论寒暑,总有读者前来拜谒、奉上鲜花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